歐美國家在幼兒教育中強調自主學習,
1. 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與興趣:
- 自主學習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步調探索知識,而非被動接受。
- 這有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,培養終身學習的動力。
- 當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,他們會更主動、更投入。
2. 發展孩子的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:
- 自主學習鼓勵孩子提出問題、尋找答案、獨立思考。
- 在探索過程中,孩子需要運用各種方法解決遇到的困難,
從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 - 這種能力在未來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時,顯得尤為重要。
3. 強調孩子的個體差異與多元發展:
-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,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興趣。
- 自主學習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學習,充分發揮個人潛能。
- 這種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,促進多元發展。
4.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責任感:
- 自主學習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負責,學會自我管理和時間規劃。
- 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責任感,
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。 - 讓孩子在幼年時期,學習如何為自己做決定,並承擔後果。
5. 順應幼兒的發展特性:
- 幼兒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,喜歡通過遊戲和實踐學習。
- 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環境和材料,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。
- 這種教育方式符合幼兒的發展特性,能夠更好地促進其身心發展。
6. 為未來的社會需求做準備:
- 未來的社會需要具有創新精神、
團隊合作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才。 - 自主學習有助於培養這些關鍵能力,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挑戰。
- 讓孩子在幼兒時期,就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,
並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定位。
總而言之,歐美國家在幼兒教育中推行自主學習,
例如上述「寵物」主題於探究貓的習性及如何照顧相關知能後,隨即投入貓樂園的建置中;又「好吃的食物」主題於探究食物的烹調知能後,隨後投入創意料理的製作或親子饗宴活動中; 建構食物的營養價值後,隨即進行飲食日誌的記錄,檢核是否攝取垃圾食物。因此課程內涵自然地臻抵數個學科或領域的整合境界,課程特色不僅顯現探究性,而且也呈現統整性。
例如有名的主題探究課程「甘蔗有多高?」就是在探索甘蔗的歷程中種北甘蔗,然而甘蔗被拔了要怎麼防護呢?幼兒面對此一問題興起圈圍柵欄念顧,開始從畫設計圖、預估材料、購買材料到著手製作的歷程,製作過程中訓解決許多問題,例如木條如何裁切一半?木頭插不進土中怎麼辦?要怎麼圖圍出柵欄?柵欄的間距如何一樣?最後在釘製過程中,也發生問題,幼兒時間距畫記在園圃地面,入教室時要將木條釘到橫桿時,不知要釘在哪裡? 令是拿著橫桿再到菜園劃記,整個過程在不斷試行與修正中,終於圍好柵欄例如幼兒在以上「甘蔗有多高?」主題之工程歷程中,也運用了數學(預估木頭數量、將每根木頭裁切一半、測量一致的間距)、科學(將木頭削尖插入土中、加橫桿讓柵欄穩固圈圍)、技術(運用裁切、削尖與測量的工具)等STEM諸學科。
例如從小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東西、事情,孩子才學的會負責自己的未來,孩子才有主見跟創意,不會埋怨你替他決定未來,因為重小事情就開始練習到大了
(歐美國家上課都是分組,從小就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?好去說服別人讓自己加入組別)
像我們以前都是到大學才開始選系、選課、時間管理,都很茫然自己要做甚麼?
請爸媽記住,我們無法陪孩子走到老,無法替孩子負責他的人生?所以請從小就開始練習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事情跟未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