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繁多,以下列出一些較為常見且重要的效應,並簡單解釋其意義:
社會心理學效應:
馬太效應 (Matthew effect): 強者愈強,弱者愈弱,導致貧富差距擴大。
從眾效應 (Bandwagon effect): 個體傾向於跟隨群體的行為或信念,以避免孤立。
旁觀者效應 (Bystander effect): 在緊急情況下,旁觀者越多,個體越不傾向於提供幫助。
責任分散效應 (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): 群體中的個體認為自己對結果的責任較小。
光環效應 (Halo effect): 對某人或某事的整體印象會影響對其特定特徵的評價。
刻板印象 (Stereotype): 對特定群體的成員持有過於簡單化的信念。
偏見 (Bias): 對特定群體或個體的偏見或歧視。
羊群效應 (Herd behavior): 個體在群體中失去獨立思考能力,盲目跟隨群體。
破窗效應 (Broken windows theory): 環境中的輕微違規行為會導致更嚴重的違規行為。
踢貓效應 (Kick the cat effect): 情緒的連鎖反應,將壞情緒傳染給比自己弱小的對象。
巴納姆效應 (Barnum effect): 人們傾向於相信籠統、模糊的性格描述,認為其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。
羅森塔爾效應 (Rosenthal effect): 期望會影響行為,對一個人抱有積極期望,他會進步得更快。
拆屋效應: 先提出較大的要求,再提出較小的要求,更容易被接受。
虛假同感偏差: 人們高估自己意見的普遍性,認為別人也和自己相同。
認知心理學效應:
錨定效應 (Anchoring effect): 個體在做決策時,過度依賴最初獲得的資訊(錨點)。
框架效應 (Framing effect): 同一問題的不同表述方式會影響個體的決策。
損失厭惡 (Loss aversion): 個體對損失的敏感度高於對收益的敏感度。
確認偏誤 (Confirmation bias): 個體傾向於尋找支持自己信念的資訊,而忽略反對的資訊。
可得性捷思 (Availability heuristic): 個體根據容易回憶起的資訊來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。
代表性捷思 (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): 個體根據事物與典型範例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歸屬。
後見之明偏誤 (Hindsight bias): 個體在事件發生後,認為自己事先就能預見。
鄧寧-克魯格效應 (Dunning–Kruger effect): 能力不足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。
蔡格尼克效應 (Zeigarnik effect): 未完成的任務比已完成的任務更容易被記住。
睡眠者效應 (Sleeper effect): 隨著時間推移,人們會忘記資訊的來源,只記得資訊本身。
其他效應:
安慰劑效應 (Placebo effect): 個體在接受無效治療後,症狀得到緩解。
霍桑效應 (Hawthorne effect): 個體在被觀察時,行為會發生改變。
彼得原理 (Peter principle): 個體在組織中晉升到其無法勝任的職位。
青蛙效應: 對於環境的變化,如果漸進式發生,人會難以察覺,最終導致危險。
鱷魚法則: 當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,必須立即止損。
鯰魚效應: 引入強者,可以激發團隊的活力。
黑天鵝效應: 非常難以預測,且不尋常的事件,通常會引起市場的負面反應。
這些效應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,了解它們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,做出更明智的決策。